400-888-4849
在国际教育体系中,教学实践更侧重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,课程设计融入全球议题研讨环节。以IB课程为例,其核心模块包含知识理论(TOK)、拓展论文(EE)等特色项目,要求学生完成社会服务实践。
国内基础教育体系则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,教学进度严格遵循国家课程标准。数理学科的教学深度具有显著优势,特别是在几何证明、代数运算等基础模块,建立了系统的训练体系。
维度 | 国际教育模式 | 传统教育模式 |
---|---|---|
课堂组织形式 | 圆桌研讨式教学 | 阶梯教室讲授制 |
作业评价标准 | 过程性评估占60% | 终结性考试占80% |
师生互动频率 | 日均4次深度交流 | 日均1.2次问答 |
国际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设计,AP课程设置38个学科方向,允许学生根据学术兴趣自由组合。艺术史、微观经济学等特色课程,与大学先修课程实现无缝衔接。科学类课程强调实验设计能力,实验室使用频率达每周8课时。
国内课程体系突出主干学科的系统性,物理学科设置力学、电磁学等六大知识模块,历史学科采用编年史教学法。拓展课程主要围绕学科竞赛展开,形成以"强基计划"为指向的培优体系。
国际教育方向学生可申请全球168个国家的3800余所高校,其中英美高校录取率保持在22%-35%区间。语言成绩要求方面,TOP50院校通常需要雅思6.5或托福95分以上,同时看重科研项目参与度。
传统升学路径通过高考体系对接国内2790所高等院校,双院校录取率约6.7%。强基计划实施后,36所试点高校设置专项招生通道,对学科竞赛获奖者实行降分录取政策。